看完《法国高压监狱2:逃出生天》从影院出来,凌晨三点,我站在空无一人的街上,点了根烟,感觉自己刚坐了俩小时的牢。不是那种跟着主角心惊肉跳、最后大喊牛逼的“精神越狱”,而是被导演摁在椅子上,亲身体验了一把什么叫“牢笼之内,皆为牢笼”的窒息感。
现在网上铺天盖地的影评,要么吹男主“疯批战神”杀疯了,要么就是逐帧分析越狱手法的技术流。没劲,真的没劲。他们聊的都是“怎么逃”,而这片子真正的核,是告诉你“逃不掉”。
越狱片?我看是“坐牢”说明书
咱们先捋捋,这片子最骗人的地方,就是它伪装成一部越狱爽片。它给了你所有期待的元素:滴水不漏的监狱、穷凶极恶的狱友、黑白通吃的狱警,还有一个被逼上绝路的“完美囚徒”。然后呢?导演花了将近一个小时,用一种近乎纪录片的、冷到骨子里的镜头语言,告诉你在这儿,活着就是个KPI。
你以为的智斗,其实是拳拳到肉的血拼;你以为的兄弟情,不过是“你今天不死,明天就轮到我”的利益交换。那段主角用牙刷磨尖了当武器,在洗衣房跟人对捅的戏,没有配乐,只有沉重的喘息和皮肉被撕开的闷响。爽吗?一点不爽。我只觉得疼,那种钝刀子割肉的疼。
所以别再问“[主角名]的结局”是不是太惨了,这根本不是惨不惨的问题。导演从一开始就没打算给他一条生路。他逃出那座物理的监狱,不过是从一个小的、看得见的笼子,跳进了一个大的、看不见的社会牢笼。他背负的过去、他骨子里的暴力基因,才是那座真正的高压监狱。
梵高色盘里的暴力美学,导演你是不是喝多了?
聊聊画面吧,这是很多说“《法国高压监狱2:逃出生天》评分为什么这么高”的人,get到的点。这片的摄影,骚得没边儿。
监狱里的戏,色调是死的。那种工业化的、毫无生机的青灰色,像停尸房的墙壁,光打在人脸上都跟抹了层灰似的。可一旦镜头切到主角的回忆,或者他幻想中的“外面”,色彩瞬间就炸了。那种高饱和度的、像梵高画作一样的浓烈色彩,大片明黄的麦田,沁人心脾的蓝色海岸——美得像个假货。
这不就是导演耍的流氓吗?他用最不真实的色彩,去描绘主角心中最渴望的“真实”。等到主角真的逃出去了,你猜怎么着?现实世界的色调,比监狱里还他妈压抑。阴雨连绵的城市,霓虹灯光怪陆离,所有人的脸都藏在阴影里。
这色彩对比,就像一记响亮的耳光,抽在所有以为“出去就好了”的观众脸上。自由?不过是你自己脑补出来的一幅油画罢了。
主角光环?不存在的,这只是个不想死的“畜生”
最后说说男主。我看到很多人在共情他,说他为了家人如何如何。打住吧,别再用“好人被逼上梁山”的套路自己骗自己了。
这片子最牛逼的,就是它撕碎了主角光环。男主不是英雄,他甚至都不是个“人”,他是在极端环境下为了生存,可以放弃一切人性弱点的“畜生”。他冷静、残忍、精于计算,他利用所有人,也随时准备被所有人抛弃。他逃狱的动机,与其说是为了家人,不如说是野兽的求生本能。
电影里有个细节,他逃出去后,在一家小餐馆里狼吞虎咽。邻桌的小孩不小心把牛奶洒在他身上,他抬起头的那个眼神,没有一丝人类的温度,只有被惊扰的野兽的警惕和凶狠。那一刻,我彻底明白了,这个人已经回不去了。监狱改造的不是他的行为,而是他的灵魂。
所以,别再把《法国高压监狱2:逃出生天》当成什么肾上腺素飙升的爆米花电影了。它是一面镜子,照出了我们每个人心中那个若有若无的牢笼。你以为你每天上班下班,挤着地铁还着房贷,就比他自由吗?
看完电影,看看你手机的屏保,再想想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