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光临
辰恩科技

深度求索到底上没上市?这份硬核拆解让你看懂ai独角兽的资本迷局

深度求索公司上市了没有?这个问题在2025年第一季度成为科技圈最热门的谜题。某券商分析师在路演时直言:"现在市场上流传的所谓概念股名单,60%都是蹭热点的韭菜收割机。"真相究竟如何?我们从二十份监管文件和三地交易所数据里挖出了关键线索。

深度求索到底上没上市?这份硬核拆解让你看懂ai独角兽的资本迷局

资本市场的"薛定谔猫箱"

打开证券账户输入"深度求索",你会得到404报错——这家估值超百亿的ai公司至今未登陆任何公开交易市场。但诡异的是,a股已有12家上市公司通过公告、官微甚至朋友圈释放合作信号(二级市场老司机都懂这种骚操作)。比如当虹科技靠着公众号发布的"技术融合进展",三天内市值暴涨29亿。

深度求索到底上没上市?这份硬核拆解让你看懂ai独角兽的资本迷局

这里有个实战技巧:判断未上市公司的资本关联度,得看间接持股路径。浙江东方通过嵌套三层的基金架构持有约1.2%权益,华金资本则用国资背景撬动pre-a轮入场券。更骚的是幻方量化,这家私募巨头用金融语料库和a100芯片集群完成生态绑定,玩的是"算力换股权"的暗箱交易。

(笔者的血泪教训:去年追某元宇宙概念股踩雷,就是没查清楚这种多层代持结构)

合规雷区与监管艺术

上交所2月连发五封问询函,精准打击"大模型概念"的信息污染。典型案例是某上市公司把算法调参吹成"颠覆性突破",结果被发现用的还是开源的deepseek-v3框架。这里教大家个防坑指南:遇到"技术融合""生态协同"这类模糊表述,立即去翻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检索系统,查不到对应专利的直接拉黑。

有个反常识现象:越接近技术核心的企业,反而越抗拒上市。深度求索cto在极客马拉松透露:"我们训练deepseek-r1的成本比同行低83%,靠的是自研的蚂蚁算法(antgrad)"——这种技术护城河,可比财报上的净利润诱人多了。

等等,开源模型的商业化真能撑起百亿估值?这种质疑声在开发者社区就没停过...

未来推演:上市不是终局战

全球开发者先锋大会释放的信号值得玩味。当友商都在秀肌肉时,深度求索把算力集群改造成了可租赁的ai电厂,这波操作直接让英伟达的dgx系统报价跌了15%。从商业逻辑看,走to b的基座模型路线确实比to c应用更适合延迟上市——毕竟医疗ai系统刚拿下三类证,这才是未来三年的现金奶牛。

给创业者的启示录:学习他们"融资不留痕"的骚操作。天使轮拿政府产业基金,pre-a轮引入国资背景战投,既规避股权稀释又搞定政策风险。这种中国特色的资本套娃术,可比硅谷那套烧钱打法高明多了。

(你问什么时候能等到敲钟?看看他们刚签的上海模速空间孵化协议,我赌2026年q2前会有大动作)

说到底,上市只是资本故事的逗号。当同行还在为gpu卡脖子时,深度求索已经用557万美元训练出超越gpt-4的模型——这种极致性价比的暴力美学,才是搅动行业格局的核弹。你说他们需不需要上市?或许该问资本市场准没准备好接住这只怪兽。

发表评论
评论列表
  • 这篇文章还没有收到评论,赶紧来抢沙发吧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