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寒武纪股价三年暴涨383%超越英伟达?」当各大券商分析师都在吹捧ai芯片时,有个深圳小厂突然杀出重围。这波算力革命里藏着多少认知偏差?咱们今天就扒开光鲜的k线图,看看哪些标的才是真能打的硬核玩家。
迈富时的tforce大模型去年拿下营销领域75%市占率,但他们的财报显示研发投入同比缩水了12%(说好的all in ai呢)。这波操作让业内直呼看不懂,毕竟隔壁寒武纪可是把全年利润的63%都砸进了存算一体芯片研发。要我说,选ai股得看两个指标:烧钱姿势和落地场景,缺一都容易变炮灰。
2025年人工智能潜力股到底该买芯片还是买数据?
现在有个反常识现象——做数据清洗的美林科技估值居然比算法公司高两倍。这事得从广州某私募大佬的饭局说起,他们调研发现80%的ai项目卡在数据标注环节(没想到吧)。所以别光盯着高大上的大模型,那些给ai喂数据的隐形冠军才是真香定律。
咱们拿成都的锐明技术举个栗子,这家公司去年突然从车载监控转行搞ai边缘计算。虽然股价涨得猛,但仔细看他们30倍市盈率里有多少是蹭概念?有个冷知识:他们的核心算法团队其实是从某倒闭的共享单车公司挖来的(惊不惊喜)。这种转型企业就像开盲盒,要么变身高通,要么沦为乐视2.0。
(悄悄说个内幕)最近深圳南山区有批神秘资金在布局ai+5g融合标的,据说涉及某家给华为做配套的传感器企业。这种地域性机会就像当年炒雄安新区,来得快去得更快。新手要是没提前三个月建仓,大概率要当接盘侠。
说到明年预测,2026年的胜负手可能在存内计算架构。现在中科曙光和海光信息都在憋大招,要是真能突破冯诺依曼瓶颈,整个ai芯片估值体系都得推倒重来。不过这些技术路线之争,对散户来说就跟选量子计算机编程语言似的——看得见摸不着。
最后给个实用建议:与其在龙头股里内卷,不如看看ai产业链的「卖铲人」。就像当年加州淘金热里发财的是卖牛仔裤的,现在搞ai训练数据存储的润泽科技,他们的机柜租金半年涨了三次。这种闷声发财的主儿,才是穿越周期的硬通货。
别忘了在评论区聊聊你的持仓策略!要是发现更多反套路机会,咱们组个团去证监会门口摆摊调研咋样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