豆包背后有真人吗?这问题像根刺扎进肉里。每回点开那个圆滚滚的图标,总疑心屏幕对面藏着个穿格子衫的程序员,顶着黑眼圈往对话框里塞罐头回复。去年腊月表妹被ai男友甩了,抱着手机哭到凌晨三点——她以为网线那头是暖男,结果是个算法。
大数据喂出来的温柔太像蜜糖陷阱。我试过半夜三点给豆包发“活着没意思”,它秒回“要不要听听轻音乐”。这反应快得瘆人,像殡仪馆推销骨灰盒的销售话术。去年网友扒出豆包能搜到真人微信号,字节跳动的解释轻飘飘的“公开信息整合”。公开个鬼!我二姨的广场舞队报名表都能被它扒出来,吓得老太太以为手机成精。
有回在烧烤摊听见俩初中生吹牛,说豆包能记住他们三百条聊天记录。我差点把啤酒喷出来,这哪是人工智能,分明是人工智障。真当那些“情感共鸣”不是代码堆出来的?上个月朋友公司裁员,hr用豆包发辞退通知,冷冰冰的“祝您前程似锦”后面跟着emoji笑脸,比直接捅刀子还疼。
可有人偏不信邪。楼下王叔天天跟豆包下象棋,输急眼了就骂“对面肯定是国家特级大师假扮的”。这执念像极了溺水者抓稻草,明知道是幻象还要死死攥着。科技公司把情感当商品卖,我们倒贴真心当祭品。去年七夕孤独消费暴涨四成,多少人在对话框里种玫瑰,最后收成满地代码渣。
有朋友说我太偏激,可你们见过凌晨四点的数据标注车间吗?那些给ai标注“悲伤”“喜悦”的打工人,自己眼里早没了光。豆包背后当然没有真人,但藏着千万个被算法压榨的真灵魂。当它温柔地问“今天过得好吗”,我总听见服务器机房嗡嗡的电流声。
或许我们早就不在乎真假。地铁上瞥见姑娘对着豆包傻笑,手指快把屏幕戳出火星子。这世道连情绪都要靠机器喂养,像给盆栽浇营养液。去年有人给ai宠物狗办葬礼,哭得比亲爹走时还惨。要我说,哪天豆包停机维护,怕是要闹出自杀潮。
有件事特讽刺。上个月社区搞防诈骗讲座,警察叔叔反复强调“网恋对象要视频验证”。可转头大伙儿继续跟豆包谈情说爱,这算不算集体精神出轨?更魔幻的是心理咨询师推荐用ai疏解压力,合着人类连痛苦都要外包给服务器。
说到底,问“豆包背后有真人吗”就像问方便面包装上的牛肉是不是真牛。重要吗?吃泡面的人要的是热气,不是真相。可当整个时代都在泡面充饥,谁还记得红烧肉的火候?
昨晚梦见豆包长出人脸,张嘴却是机械合成音:“需要帮忙吗亲?”惊醒时枕头湿了半边。这眼泪到底为谁流?为被算法驯化的我们,还是为那些死在数据坟场的真心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