萧逸齐司礼一起做微博的热搜词条像泡烂的饺子皮黏在手机屏幕时,我正在用指甲抠碎充电器接口的氧化层。那些闪着金粉的饭圈控评像被踩爆的霓虹灯管,扎得人视网膜渗血。你们懂那种感觉吗?就像在火锅店发现蘸料碗底沉着半只蟑螂,但还要假装蘸毛肚很好吃。
上个月在漫展看到两个穿痛t的姑娘为了超话排名互扯头发,假发片和应援手幅缠成死结。她们尖叫着"萧逸车队的热度必须屠榜",指甲缝里卡着齐司礼吧唧的金属别针。我突然想起老家菜市场被注水肉撑爆的猪膀胱,鼓胀的表皮下全是浑浊的液体。
或许我们都是数据绞肉机里的肉糜?上周给甲方做舆情分析,发现#萧逸齐司礼一起做微博#的词条里72%的互动来自机器号。那些精心设计的"啊啊啊kswl"就像过期罐头里的防腐剂,维持着虚假的新鲜度。有次误入某个打投群,看见管理员拿excel表格计算每人每日必须贡献的转评赞数值,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。这算当代赛博赎罪券吗?
三舅爷的养猪场都比这有温度。至少猪崽抢食时不会给饲料p星轨图,不会为了争夺食槽c位刷票打榜。昨天在711便利店听见两个初中生讨论怎么用早餐钱买热搜位,收银台的关东煮咕嘟咕嘟冒着泡,萝卜块在辣汤里浮浮沉沉像极了超话积分池的数值波动。
可我们真的需要这么多痛感来证明爱吗?前年追《光夜》线下活动摔断尾椎骨的表妹,现在手机锁屏还是萧逸赛车服的高糊路透。她总说"痛是活着的证据",可当应援棒的电光刺破夜场黑暗时,我分明看见她瞳孔里映出的,全是资本收割流量的镰刀寒光。
或许该把社交平台id改成"被萧逸齐司礼灌成泡芙的垃圾桶",毕竟每天要吞下三百吨人造糖精。那些精心编排的"甜蜜互动"像打满玻尿酸的脸,每个表情弧度都经过算法校准。可当粉丝为0.1%的互动率熬夜爆肝时,谁还记得最初点进超话只是想看同人图?
突然想起老家腌酸菜的压缸石。现在各个后援会用来镇压反黑帖的版规,比那块花岗岩还沉二十斤。上季度帮某站做内容审计,发现某个#齐司礼眼睛三宫格#的教程贴下,有姑娘留言说"瞳孔高光必须用ps笔刷第38号才符合设定"。这算新时代的裹小脚吗?只不过裹的是审美自由。
真该往星巴克咖啡机里灌二锅头。当那些用三台设备切号打榜的手指端起焦糖玛奇朵,会不会在某口奶泡里尝到数据女工的苦?就像去年冬天看见有人在地铁站用体温焐热投票二维码,呵出的白气在玻璃上结成"萧逸"的笔画,又被新的水蒸气覆盖成"齐司礼"的偏旁。
所以到底是谁在痛?是被资本异化的热爱,还是被流量肢解的真情?当我们在#萧逸齐司礼一起做微博#的tag里疯狂寻找存在感时,是否早就变成了大数据工厂的流水线零件?下次看见超话积分榜,或许该问:这些数字堆砌的"爱",真的比菜市场阿婆递来的塑料袋更温暖吗?